




回顾中国团体膳食走过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80年代前,我国有条件的事业单位、ji关团体、各类企业均以“大食堂”的形式为职工提供午餐。 做法是,安排几十名全民所有制员工主持食堂工作,厨房设备简单老化,就餐场所装修简陋,送快餐公司,厨师未受过训练,清洁水平低,中式快餐公司,菜品以大锅饭为主,餐单变化少而且不讲究营养构成。80年代至90年代,姑苏区快餐公司,除了延续社会“大食堂”模式以外,从家里带饭的现象一度普及,相当一部分人从家里带饭到单位,有些单位为此还专门配备了热饭的简单设备,并配专人为带饭员工提供加热服务。
在日常运营特性方面
1.产品结构。一般分为套餐(价格不等)、零点菜品、风味套餐、国内风味小吃、国外特色餐饮产品等;
2. 开发。餐饮产品的经营品种相对固定,因其价格限定因素,和新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
3.销售价格。餐饮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对稳定,快餐公司注册,且价格较低(即便在此期间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等);
4. 就餐时间。消费者就餐时间非常集中,且就餐时候短暂,在此时间段内对服务速度和现场协调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5.运营管理。因其就餐人数、时间等因素相对固定,可事先统筹安排、可相对按量化进行生产加工及销售;
在日常运营特性方面:1. “四个有限”。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有限的价格、有限的消费人数;2. 运营模式。既现场制作销售、半配送并在现场生产销售、配送已加工制作好的食品;3. 消费群体。团体供餐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一般波动性不大(但在法定节假日放假前后,就餐人数不稳定);4. 供餐模式。一般比较大的团膳需求方有三种餐饮模式,既员工餐、高职餐和商务宴会及会议餐。所以对其服务的企业要求水平和人员配置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