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波吸收器(压敏电阻)是电子设备过电压保护的元件,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以下三个关键参数决定了器件的选型与应用效果:
1.压敏电压(VaristorVoltage)
压敏电压是器件进入导通状态的阈值电压,抑制浪涌电流压敏电阻,通常标注为V1mA(1mA直流电流下的电压值)。该参数需根据被保护电路的工作电压选择,常规取值为额定电压的1.5-2倍。例如:220VAC系统多选用470V压敏电压。若选择过高会导致保护延迟,过低则易引发误动作。测试时需注意温度系数影响,标准测试条件为25℃环境。
2.通流容量(SurgeCurrentCapacity)
该参数表征器件承受瞬时大电流冲击的能力,以标准8/20μs波形测试的峰值电流值表示。工业级产品通流容量可达20-100kA,消费类电子则多为3-10kA。选型时需结合应用场景:雷击多发区需选更高通流量,同时需考虑多次冲击后的性能衰减。器件尺寸与通流容量正相关,大功率型号常采用多片并联结构。
3.残压比(ClampingRatio)
定义为限制电压与压敏电压的比值(Vresidual/V1mA),是衡量保护效能的指标。产品的残压比可低至1.8-2.5。该参数直接影响被保护器件承受的过电压幅值,在精密电路保护中需重点关注。降低残压比需优化氧化锌晶粒结构,但会牺牲部分通流能力,设计时需在保护阈值与耐受能力间取得平衡。
参数协同设计要点
实际应用中需建立参数间的动态关联模型:提高压敏电压会提升残压,但可能超出被保护器件耐压极限;增大通流量需同步考虑PCB布局的载流能力。推荐采用IEC61643标准进行多参数匹配验证,通过V-I特性曲线分析不同冲击场景下的箝位表现。对于高频电路还需评估寄生电容(通常100pF-10nF)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合理的参数组合可使器件寿命达到10^4次冲击以上,实现。

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失效模式:热失控与性能退化分析.
氧化锌压敏电阻(ZnOvaristor)作为过电压保护的元件,其失效模式主要包括热失控和性能退化两类。这两种失效机制直接影响器件的可靠性,需结合材料特性与工作环境深入分析。
热失控失效
热失控是压敏电阻在工况下的突发性失效模式。当器件承受持续过电压或多次高能浪涌冲击时,其内部ZnO晶界层因焦耳效应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条件不足或能量吸收超过阈值,温度升高将导致晶界电阻率下降,形成“电阻降低→电流增大→温升加剧”的正反馈循环。此过程可能引发局部热应力集中,终导致晶界熔融、结构开裂甚至燃烧。热失控常伴随明显的外观形变(如鼓包、碳化)和电气参数骤变(漏电流激增、压敏电压崩溃),具有不可逆性和安全隐患。
性能退化失效
性能退化属于渐进式失效,源于长期工作或低能量冲击的累积效应。微观层面,反复的电压应力会使ZnO晶界势垒层缺陷密度增加,导致漏电流缓慢上升、压敏电压偏移及非线性系数衰减。这种退化虽不立即引发功能丧失,但会显著降低浪涌抑制能力。例如,柱状测温型压敏电阻,漏电流从微安级升至毫安级时,器件持续发热加速老化;压敏电压下降10%以上可能导致保护阈值失准。此类失效隐蔽性强,需通过定期检测漏电流、介电损耗等参数进行预判。
影响因素与防护策略
热失控与性能退化的风险与器件设计(晶粒尺寸、添加剂配比)、工作环境(散热条件、冲击频次)密切相关。优化措施包括:①改进电极结构以增强散热;②通过掺杂Bi、Mn等元素提升晶界稳定性;③在电路设计中并联温度熔断器或串联间隙装置实现双重保护。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负载特性合理选型,并建立老化监测机制,以平衡保护性能与服役寿命。

半导体电阻器是电子电路中广泛应用的元件,根据其特性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热敏电阻是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的电阻器,包括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它们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因此在温度测量、温度控制、火灾报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光敏电阻则是对光照强度敏感的电阻器,其阻值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减小。根据光谱特性的不同,光敏电阻又可分为紫外光光敏电阻器、可见光光敏电阻器和红外光光敏电阻器,氧化锌压敏电阻压敏电阻,用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检测和测量。
此外,压敏电阻和磁敏电阻也是半导体电阻器的重要类型。压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施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而磁敏电阻则对磁场敏感,其阻值会随磁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些电阻器在电路保护、磁场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半导体电阻器的种类繁多,压敏电阻,每种电阻器都有其特性和应用领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需求和工作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电阻器类型,以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压敏电阻-广东至敏电子公司-柱状测温型压敏电阻由广东至敏电子有限公司提供。压敏电阻-广东至敏电子公司-柱状测温型压敏电阻是广东至敏电子有限公司今年新升级推出的,以上图片仅供参考,请您拨打本页面或图片上的联系电话,索取联系人: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