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极性电容和无极性电容原理上相同,都是存储电荷和释放电荷;极板上的电压(这里把电荷积累的电动势叫电压)不能突变。 区别在于介质的不同、性能不同、容量不同、结构不同致使用环境和用途也不同。反过来讲,人们根据生产实践需要,实验制造了各种功能的电容器来满足各种电器的正常运行和新设备的运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掘,更、多样化的电容器会不断涌现。 1、介质不同 介质是什么东西? 说穿了就是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物质。有极性电容大多采用电解质做介质材料,通常同体积的电容有极性电容容量大。另外,不同的电解质材料和工艺制造出的有极性电容同体积的容量也会不同。再有就是耐压和使用介质材料也有密切关系。无极性电容介质材料也很多,大多采用金属氧化膜、涤纶等。由于介质的可逆或不可逆性能决定了有极、无极性电容的使用环境。 2、性能不同 性能就是使用的要求,需求化就是使用的要求。如果在电视机里电源部分用金属氧化膜电容器做滤波的话,而且要达到滤波要求的电容器容量和耐压。机壳内恐怕也就只能装个电源了。所以作为滤波只能使用有极性电容,有极性电容是不可逆的。就是说正极必须接高电位端,负极必须接低电位端。一般电解电容在1微法拉以上,做偶合、退偶合、电源滤波等。无极性电容大多在1微法拉以下,参与谐振、偶合、选频、限流、等。当然也有大容量高耐压的,多用在电力的无功补偿、电机的移相、变频电源移相等用途上。无极性电容种类很多,不一一赘述。








电容器充放电的特点及规律是怎样的?根据上面所得到的电容器的充放电时UC、IC的数据和曲线,可以归纳出几点很有实用价值的规律。上海衡丽①电容器的充放电是需要时间的。这是由于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实质是电容器上电荷的积累和消散的过程,由于电荷量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充放电也是需要时间的。②在充电的开始阶段,充电电流较大,u上升较快,随着的增长,充电电流逐渐减小,且u的上升速度变缓,而向着电源电压E趋近。从理论上来说,要使电容器完全充满,完成充电的全过程是需要长的时间的。但从中可以看到,在t=15s时,u=9.5V,已达到E的95%;在t=25s时,u=9.93V,实际上已经可以认为电容器基本上充满,充电过程已基本上结束。同样,在放电的开始阶段,电压UC及电流IC的变化也是较快的,而后期变的缓慢。在t=15s时,u=0.5V,仅为E的5%;在t=25s时,u=0.07V,此时可以认为电容器的电荷基本放光,完成了放电过程。总之,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可以认为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所需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是说,对于上述实验电路,电容器自充、放电开始后15s~25s,从工程的观点看就完全可以认为充、放电已经结束。③在电容器刚刚开始充电或刚刚开始放电的瞬间,电容器的端电压及贮存的电荷Q都将保持着充、放电开始之前的数值。例如,充电前电容器的电压u=0V,则开始充电的瞬间UC仍保持为0V;而放电前如果电容器的u=E,则放电开始瞬间仍保持为E。即电容器的端电压u在充、放电开始的瞬间是不能突变的,电容器的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必须牢记。
长城电器回收公司型号电解电容器,高低压电容器,自愈式电容器,蓄电池,镉镍电瓶,电抗器,ME断路器,智能闸,互感器,放点线圈,接触器,空气开关,电线电缆等库存物资。以诚为本,信誉至上。回收,没极限。欢迎来电洽谈。
如果这时候,我们加一个理论上能刚好电解水的电压,比如1.3V,如果加特别高的电压,那是另外一种情况,也不利于说明道理。当足够的电压被加上,也就是说准备有电化学反应发生了。这时候如果没有Na2SO4, 电化学反应发生能发生吗?是:短期内不能。因为所施加的电压驱动溶液正负离子的运动是首要任务,而在驱动H+和OH-的过程中,能量被耗费了,表观就是:看着加了1.3V电压,实际上只有0.8V了, 有部分压降(能量)耗费在驱动H+和OH-的过程中了,因为这两种离子少,所以驱动起来耗时,耗能。当然如果这时候加入Na2SO4,就不一样了。大量的Na+ 和SO4 2- 可以快速的聚集在阴阳两极,形成反向电势,平衡掉两极间的电场,使得溶液中的H+和OH-不需要受电场的趋使。这里说的电场被平衡掉,针对的是溶液中部,两极间的的H+和OH-,而在电极表面附近,那1.3V电压的电场还在,不会影响电解的发生。说倒这里,已经能回答你的问题了,其实不加Na2SO4,电解水早晚还会发生,所谓的增加导电性,就是不要把所加能量浪费在溶液的压降(内阻或者内耗)上。电解池就相当于直流电路里的一个电容器,当电化学反应发生时,相当于这个电容器被击穿,加入支持电解质使得这个击穿过程变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