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冲击抑制器的分类:MOV、TVS、GDT的比较
电冲击抑制器是保护电子设备免受瞬态电压损害的关键元件,常见类型包括压敏电阻(MOV)、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和气体放电管(GDT)。三者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场景。
1.压敏电阻(MOV)
MOV由氧化锌陶瓷构成,其电阻值随电压变化。当电压超过阈值时,MOV迅速导通,吸收浪涌能量。其响应时间在几十纳秒级,通流能力较强(可达数十千安),成本低,常用于交流电源防雷和工业设备的初级防护。然而,MOV存在老化问题,多次冲击后漏电流增加,且钳位电压较高(可能超过额定电压2-3倍),需配合其他器件优化保护效果。
2.瞬态抑制二极管(TVS)
TVS为半导体器件,基于雪崩击穿原理,响应速度极快(皮秒级),钳位电压(接近被保护器件耐压值),适合保护精密电路(如通信端口、集成电路)。其分为单向(直流)和双向(交流)类型,但通流能力较弱(通常数百安),成本较高,多用于低压敏感场景,如消费电子或信号线路的次级防护。
3.气体放电管(GDT)
GDT通过惰性气体电离放电泄放能量,通流量极大(可达百千安级),绝缘电阻高,适用于高压环境(如通信、户外设备)的初级防护。但其响应时间较慢(微秒级),可能产生后续续流问题(尤其在交流系统中),需搭配MOV或TVS使用。GDT寿命长,但无法频繁动作,需恢复时间。
综合比较
-响应速度:TVS>MOV>GDT
-通流能力:GDT>MOV>TVS
-钳位精度:TVS>MOV>GDT
-成本:TVS>GDT>MOV
-适用场景:
-GDT:级防护(高压、大电流场景)。
-MOV:电源系统或次级防护(兼顾成本与通流)。
-TVS:精密电路末级防护(高速、钳位)。
选型建议:多级防护系统中,可组合使用GDT(初级泄流)、MOV(次级吸收)和TVS(末级精细保护),以平衡响应速度、通流能力及成本,实现防护。

防雷压敏电阻器与SPD(浪涌保护器)的配合使用.
防雷压敏电阻器(MOV)与浪涌保护器(SPD)是防雷系统中的重要组件,两者配合使用可形成多级防护体系,显著提升电子设备在雷电或操作过电压下的安全性。其原理在于通过分级泄放能量和钳位电压,实现协同保护。
1.功能互补与协同机制
压敏电阻器基于非线性电阻特性,在过电压时快速导通(响应时间约25ns),通过钳制电压保护后端设备,但其耐流能力有限(通常数千安培),且多次冲击后可能劣化。SPD作为集成化保护装置,通常包含压敏电阻、气体放电管、热保护单元等多级结构,能够泄放更高能量(可达数十千安培),并通过多级触发实现更宽范围的保护。两者配合时,SPD作为级防护承担大电流泄放任务,压敏电阻作为第二级进一步降低残压,形成"粗保护+精保护"的级联结构。
2.配合使用策略
-分级配置:在电源进线端安装I类SPD(10/350μs波形)处理直击雷电流,后续配电线路采用II类SPD(8/20μs波形)与压敏电阻组合,形成逐级衰减的防护梯度。
-参数匹配:需确保SPD的电压保护水平(Up)高于压敏电阻的钳位电压,避免保护盲区。典型配置为SPD的Up值比压敏电阻的压敏电压(Un)高20%-30%。
-距离控制:级间应保持5-10米线路距离或加装退耦电感,利用线路阻抗实现能量分配,防止两级保护同时动作导致失效。
3.关键技术要点
-热稳定性协调:需配置热熔断装置,防止压敏电阻劣化后短路引发火灾,同时避免影响SPD的正常工作。
-状态监测集成:现代SPD常内置劣化指示功能,可与压敏电阻的失效报警模块联动,压敏电阻选型,实现系统级状态监控。
-频率响应优化:对于高频设备,需选择低寄生电容的压敏电阻(如C<100pF),避免与SPD的滤波电路产生谐振。
4.应用注意事项
需定期检测SPD的漏电流和压敏电阻的绝缘电阻,当压敏电压下降10%或绝缘电阻低于10MΩ时应及时更换。在TT接地系统中,应确保SPD与压敏电阻的接地电位一致性,避免因地电位差引发二次放电。通过科学的配合设计和定期维护,该组合可将设备耐压水平提升至1.5kV以下,压敏电阻生产,有效保障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安全。

浪涌吸收器的接线方式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电路特性选择,常见的并联与串联接线方式各有优缺点,以下是两种方式的佳实践分析:
一、并联接线方式(主流方案)
1.原理与优势
并联接线是浪涌吸收器常见的安装方式,直接与受保护设备并联。当电路电压超过阈值时,浪涌吸收器迅速导通,将浪涌电流旁路至地线,压敏电阻,避免设备承受过压。其优势包括:
-响应速度快:通过低阻抗路径快速泄放能量,适用于高频、高幅值的瞬时浪涌(如雷击)。
-不影响正常电路运行:仅在过压时工作,对系统稳态无干扰。
-安装便捷:适用于大多数电子设备的端口防护(如电源输入端、信号线接口)。
2.注意事项
-低阻抗路径设计:接地线需短而粗,确保泄放路径阻抗小化。
-接地可靠性:必须连接至独立低阻抗接地系统,避免与其他设备共地引发干扰。
-引线长度控制:并联引线过长会增加寄生电感,降低保护效果(建议不超过0.5米)。
---
二、串联接线方式(特殊场景)
1.适用场景
串联接线将浪涌吸收器与负载串联,陶瓷压敏电阻,通过分压或限流实现保护,适用于:
-持续过压防护:如直流电源线路中防止电压持续超标。
-精密设备保护:需控制输入电压幅值的场景(如传感器电路)。
2.局限性
-响应延迟:串联结构可能因电感或电容效应导致响应速度下降。
-影响正常电路:可能引入额外阻抗,影响系统效率或信号传输质量。
-能量耗散压力:浪涌吸收器需持续承受负载电流,可能降低寿命。
---
三、综合佳实践
1.优先选择并联方案:在交流电源、信号线等场景中,并联接线可提供高效瞬态保护。
2.混合使用场景:对敏感设备可采用"并联+串联"组合,例如串联电感/电阻配合并联浪涌吸收器,实现多级滤波与保护。
3.分级防护设计:在系统入口处(如配电柜)安装高容量并联浪涌吸收器,设备端口处增加低容值串联防护器件。
4.定期检测与维护:检查接地电阻、器件老化状态,确保保护有效性。
结论:并联接线是浪涌防护的通用方案,而串联方式仅建议用于特定需求场景。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电路参数、浪涌类型及设备耐受能力,通过或实测验证保护效果。

压敏电阻选型-压敏电阻-至敏电子有限公司(查看)由广东至敏电子有限公司提供。行路致远,砥砺前行。广东至敏电子有限公司致力成为与您共赢、共生、共同前行的战略伙伴,更矢志成为电阻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您一起飞跃,共同成功!